在臨床上面常常會看到孩子有分離焦慮的問題,他們通常依附感比較強,主要的特徵是離開家裡或家人,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狀況,這類型的孩子通常對於環境的變換適應能力比較差,有時候碰到非預期的事件和環境,會出現情緒性反應,且比較難安撫,需要多一些時間才能夠緩解。這篇主要會根據不同的參考架構來探討孩子可能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以及處理的策略。
感覺統合
以感覺統合概念來看分離焦慮的孩子,他們對於環境刺激的感覺閾值是屬於比較低的,閾值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水杯的概念來解釋,感覺刺激就像水一樣,閾值比較高的孩子水杯的容量比較大,不容易被填滿,但閾值比較低的孩子容量比較小,一旦感覺刺激(水)超過閾值(水杯),孩子就容易覺得不舒服、不適應,進而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反應,像是生氣、哭泣、大鬧等等。環境刺激當中包含多種刺激,像是視覺、嗅覺、觸覺等等,有些孩子對於與家中不同的環境擺設(視覺),可能會有不習慣的狀況,或是在新的環境聞到不一樣的香味/臭味,也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這時候就有可能是因為感覺統合不佳所造成的分離焦慮。
策略:若是以感覺統合的參考架構來處理孩子分離焦慮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漸進式給予刺激的方式來減少孩子感覺敏感的狀況。像是可以先從孩子半熟悉的環境慢慢轉換,可以先帶孩子去親戚、長輩家,再慢慢換成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另外也可以讓孩子攜帶專屬的安撫巾、玩偶、小被被,因為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會有他習慣的氣味、觸感,在不熟悉的環境之下若是有熟悉的感覺輸入,比較容易安撫孩子的情緒問題。
物體恆常概念
以物體恆常概念來看分離焦慮的孩子,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物體恆常概念尚未發展成熟。物體恆常概念主要是在說一個人對於一件物品是否存在的感知,假如這個物品如果從視覺上面移除的話,我們仍然會知道這個物品其實還是存在的。假如一個孩子物體恆常概念尚未建立,有可能在去上學的時候,在校門口與父母道別出現分離焦慮,因為他們會覺得沒看到父母就是不見了,所以容易出現情緒。
策略:若是以物體恆常的概念來處理分離焦慮的孩子,在治療室裡面我們可以運用的策略是將活動路線與往門口的路線垂直,讓孩子在活動過程當中不會往門口的方向行進,避免孩子看到門口時會提醒孩子父母不在這裡的事實。若是要去別的陌生場所或是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的場所,我們可以在家裡先和孩子拍張合照,將照片洗出來,並和孩子說明即使看不到爸媽,爸媽仍然會在你身邊,減少孩子對於看不到父母的焦慮感。
氣質
如果是從氣質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分離焦慮,孩子可能在“趨避性”是屬於趨避性比較低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或是環境,容易出現退縮、逃避的狀況。另外在“適應度”方面,孩子可能是屬於適應度比較弱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在適應不熟悉的環境或是人事物,通常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夠適應。
策略:若是以氣質的角度來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因為孩子對於不熟悉的環境或是人事物容易焦慮,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預告”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等等可能會碰到的人事物,還有可能會碰到的一些問題,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減少孩子對於不熟悉的焦慮感。
留言列表